主题开始: 教育部官员为什么又发飙? Gwaiter.com 媒体对贫困生的报道,非常不合逻辑地让教育部大为光火。其发言人日前声色俱厉地说:“中央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9月26日新华网)。 我原来一直认为,媒体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客观上是在替教育部排忧解难,因为这帮助他们发现了问题,降低了他们搜集信息的成本,教育部应该对此心怀感恩之情才对。但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未免有点自作多情了。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指责教育部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教育部里精英荟粹,尽是高智商人士,他们发脾气,一定有他们的理由。 那么究竟是什么理由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很可能是因为这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确实已经完整得无所不包,把全国所有的穷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收揽进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舆论继续“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就不仅仅是一个“无知”和“漠视”的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点故意添乱了,教育部感到委屈和不满,也就并非不合情理了。 但直觉和经验告诉,这绝对不可能,而事实也是这样。就在今年8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还介绍说,目前获得贷款的大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14.6%,而我国普通本专科中的贫困大学生则约占学生总数的26%。这表明,“该贷而未贷”的比例约占全部大学生的11.4%。崔主任说,这意味着大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还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178万!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巨大数字(我这里还没有算因为贫困而辍学的中、小学生的数字)。这么多贫困学生没有被包括进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之中,舆论为进行一些呼吁,“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难道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吗?难道不是在善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吗?教育部恼羞成怒的表态,又究竟又是所为何来呢? 我想来想去,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在教育部的官员们看来,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下一代素质,保障每一个国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等等,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他们最为重视的目的,相反,在他们眼里,这一切仅仅是他们获得政绩的一种手段。因此,媒体的“呼吁”,虽然有利于实现国家设立教育部的根本目的,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等,但却不利于彰显教育部的政绩。对今天的官员来说,政绩就是他们命根子,这也就难怪他们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气急败坏,大发其飙了! 教育部的这样一种心态,让我对中国教育的未来,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因为目的一旦被降低为手段,那随时都可能被牺牲掉。这些年来,我们在教育领域看到的许多急功近利的事情,比如近乎癫狂的“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运动,比如以牺牲基础教育为代价将教育资源过度地向高等教育集中等等,都和这种心态有关。坦率地说,只要教育部官员的这种心态一天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教育也就一天没有希望! 总0跟贴⇩ |
Gwaiter.com |
谢谢您的阅读 (总0跟贴) 跟贴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