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开始: 中国的强势领导人:胡锦涛美国之旅初显大国风度 Gwaiter.com “许多人说胡锦涛这次访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但这些人其实没有认识到象征意义中就有实质意义。此次美国行,胡锦涛表明了中国领导层与美国保持建设性关系的一贯决心,”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总裁、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约翰•哈姆雷(John Hamre)在接受《华盛顿周刊》采访时指出,中美两国现在已经可以就实质问题进行深层对话,并且,两位元首脑会见时已经这样做了。“这非常重要。以后中美两国国家元首见面时,这类细节、实质性的问题将渐渐的成为他们对话的主体。”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黄靖 (Jing Huang) 在接受《华盛顿观察》 周刊专访时,呼应了哈姆雷的看法:“胡锦涛与布希商谈的问题远远超过了双边问题,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促成了不可逆转的中美相互依赖关系,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基础。” 中国的强势领导人 三年前,当胡锦涛成为第四代中国领导人时,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他还是一个迷。此次访美,美国专家认为,他展示了一个强势领导人的形象。他对中国国情、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和中美关系的深刻理解,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不认为胡锦涛是个迷。只是人们对他的瞭解不多。他上任三年过去了,美国的政策领导人(policy leaders)对他的瞭解也相应增加。胡锦涛主席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严肃的领导人,作为国家主席,他对中国事务的掌控非常牢固(firmly in control)。中国社会现在日益复杂,面临各种巨大的挑战。胡锦涛对这些主要问题和挑战有非常透彻的瞭解,在这些问题上他的立场是始终一贯的,即以务实(pragmatic)的态度带领中国人们解决问题,”哈姆雷对《华盛顿周刊》谈了他对胡锦涛的印象。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此次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做了大量工作,包括2006年4月19日在西雅图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美关系的未来研讨会,于4月20日在首都华盛顿协助美中商会举办了欢迎胡锦涛的晚宴。 胡锦涛在两次会上都做了主题发言,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他指出,在中国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显示了发展民主的决心。 哈姆雷认为,这是胡锦涛广为人知的立场,“我认为美国领导层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新提法。” 但黄靖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提法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意义非同寻常。“这是胡本人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中国领导层集体讨论的共识。胡锦涛还同时指出,各国国情不同,中国发展民主时,不能照抄别国模式。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民主发展也将不平衡。 相比于胡锦涛,布希是一个弱势总统,他手中的牌不多,胡锦涛此行对峰会的期待不高,可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胡锦涛出访前比较担心的是中美贸易问题激化。他在与布希总统会面时,成功的缓和了两国贸易关系,提出中国要发展内需,促进对美进口的增加,取得了布希的谅解,是一大成就。其实,对布希总统来说,他最需要中国帮助的是伊朗问题,但中国在这问题上并没有作多大的让步,”黄靖指出。 白宫的无心之失? 在胡锦涛主席的接待礼仪和规格上,中美双方打了不少口水仗。 在最终达成妥协后,中美双方都想尽可能让这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没有想到好事多磨,怕什么就来什么。在2006年4月20日白宫欢迎胡锦涛主席的仪式上,由于美方的疏忽,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先是美国主持欢迎仪式的人宣布奏国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作“中华民国”;随后胡主席发言时,又遇到了法轮功分子的骚扰。据《纽约时报》报导,虽然布希总统道了歉,中国代表团仍然非常生气,以致取消了原定于4月20日下午举行的一场吹风会。 “首先,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低级失误’(glaring glitch and gaffe)是非常让人难堪的。简直太丢人(embarrassing)、太让人失望(disappointing)了。坦率地说,我不能想像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确信白宫也认识到发生这样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哈姆雷对发生这样的失误表示不可思议。 “中美双边关系的互动现在仍然处在增加互信的阶段。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就是为了增加这种互信。正因为这样,白宫的失误尤其显得让人难堪,”哈姆雷指出,“显然,工作人员不关注细节。也许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事情会进行得很顺利。我想,他们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黄靖也指出,这类事的发生表明了美方领导重视不够。同时,要避免这类小儿科的疏漏,中方也必须先期介入接待工作的安排。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新闻和公共事务学院(School of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 院长斯蒂文•利文斯通(Steven Livingston),也觉得这样的失误让人吃惊。但他指出,这是美国方面的无心之失。 这些失误不可能是故意的,因为这样做对美国没有任何好处。 同时,与美国媒体对这些失误的报导连篇累赘相比,中国媒体顾全大局,集中在胡锦涛之行的正面报导,没有像美国媒体那样纠缠于细节而“严重跑题”。对中国媒体在报导中回避白宫的这些失误的作法,利文斯通认为这样作可能是为了避免“火上浇油”。 看起来,由于一般美国人缺乏关于中国的常识,中国领导人在处理中美关系时不仅需要宽广深邃的战略眼光,更需要对战术细节的关注和“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 见老朋友,树立第四代领导人的形象? 胡锦涛此次访美的一大特色是会见了许多中美关系中的元老级人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参与了胡锦涛的美国之旅几乎所有主要活动。此外,曾两次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Zbigniew Brzezinski), 前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Carla Hills)和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William J. Perry)等人,在胡锦涛的美国行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锦涛对与美国思想界的大佬进行的交流给予了高度评价。在4月19日的西雅图会议上,胡锦涛说,在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方面,两国专家学者大有可为,希望双方多往来、多交流、多建言,为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继续作出贡献。 哈姆雷也高度评价了美国战略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与胡锦涛积极交流的意义:“这些人是公认的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最权威的、最重要的政策领导人。他们与胡锦涛的深入讨论表明,这些美国最高层的、严肃的有识之士非常看重胡锦涛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的权威性,表明美国政策高层人士十分重视中国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的持久重要性。” 总0跟贴⇩ |
Gwaiter.com |
谢谢您的阅读 (总0跟贴) 跟贴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