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开始: 军人的爱。。。 Gwaiter.com 做一名军人,尤其是长期从戎的军人,心中常常是有愧的。 无数的军人,愧对自己的亲人。那份愧意,就如深秋早上的雾幔,浓密,沉重,厚实,时常久久不能化开。 那是一位担任集团军首长的将军。他,指挥着数万兵马,性格硬朗,豪气冲天。可那回,当他忆及往事讲到母亲时,忽然像变了个人一般,初是无语凝噎,泪水盈眶,继而闭目摇头,连连抽泣,最后掩面俯桌,号啕大哭!平静下来后,他讲了送归母亲的往事:那是1973年。随队帮助带孩子的母亲时常干呕,检查结果是胃癌,晚期。当时,他带部队远离驻地执行任务,妻子要工作,还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眼见母亲病情日见严重,反复思量后,决定将老人送回老家,请哥哥照顾。回家的路上,将军数次欲言又止,快到家时才终于说:娘,你年纪大了,这回到家,给你打副棺材。可怜老人并不知道患的绝症,说:打什么棺材,过些天,我还要去给你带孩子的!到老家后,将军与哥哥安排了母亲的后事。行前,他一步三回头,倚着门框,望着半躺的母亲,久久不忍离去……他知道,这是生离死别,从今往后,再也见不到生他养他恩重如山的慈母了。半个月后,母亲去世。由于战备任务繁重,他没能赶回家,没能为母亲送终,也没能为母亲料理后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祖国南疆烽火连天。在奉调参战的部队中,有一位苏州籍女军医。部队出征前,她将出生才5个半月的儿子送回苏州,交给母亲。在家的那一天半时间里,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细心地照料孩子。在将要离家去火车站时,她给孩子喂了奶,哄孩子睡着,在孩子红红的小脸上亲了又亲,说:宝贝,对不起。你一定要原谅妈妈。奇怪的是,平时睡性极重的孩子,在她临出门时,醒了,哭了。她扔下行李,急急返身,抱起儿子,又给孩子喂了奶。这回,孩子似有灵性一般,怎么哄也不睡,而且只要一准备把他放下,就啼哭不已。眼看再不出门就要误了火车,女军医放下孩子,取出酒杯,倒上白酒,捏着孩子的鼻子,硬生生把酒给灌了下去。孩子醉了,睡了,不再哭了。女军医抹去泪,踏上了奔赴战场的征程。多少年过去,女军医一直记得当时心中那毅然决然中伴着的疼痛和不舍。 福建沿海有一座岛屿,驻守着我军一支部队。岛上艰苦,连生活用水都不能完全保证。那回,有一位首长到岛上检查工作,陪同视察的是驻军的一位副团长。副团长40多岁,黑,瘦。首长知道,副团长主管作战和训练,有能力,主管的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坐下时,首长问起副团长的家庭。副团长说孩子留学三年了。首长诧异。随行人员解释说,副团长的儿子,初中二年级已经读三年了。岛上太艰苦了,没有优秀教师。几十年间,驻岛部队中,没有一名军官的孩子考上过大学!副团长背过脸去,不愿再说孩子。他清楚,二十余年海岛为家,自己无怨无悔,可孩子,孩子的未来呢?孩子随军前在老家读的一二年级,学习成绩优异,老师都夸他聪明的呀…… 无数军人都有愧对自己亲人的故事。 军人们对亲人的愧意,都源于对亲人承担和付出过少。然而,军人并不是不懂感情。相反,他们也许是最多情的。正因为多情,他们才会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舍得牺牲个人的利益。正因为多情,他们才会那么久长地记得对亲人的愧疚!正因为多情,军人们为祖国和民族付出的,是汗水,青春,热血,健康乃至生命,换来的是国家的和平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那是一种超越小我的大爱,其中,包含了对亲人深深的爱意。这,或许就是无数军人们,尽管怀着对亲人深深的愧疚,仍然义无反顾地奉献着、战斗着的缘故吧? 做一名军人,尤其是长期从戎的军人,心中应当是无愧的。不应有愧。军人们已经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们,无愧于祖国的托付,无愧于自身的使命,也无愧于军人这一光荣的称谓! 总3跟贴⇩ ![]() |
Gwaiter.com |
谢谢您的阅读 (总3跟贴) 跟贴开始: |
Gwait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