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开始: 鑫诺二号运行失败:沉重打击中国航天业 Gwaiter.com 在10月29日,鑫诺二号卫星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火箭飞行约25分钟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1月7日,鑫诺二号原定于当天打开的太阳能主电池板没有打开,部分通信天线也未能打开,全功能通信控制指令不能正常执行。11月下旬,鑫诺卫星公司正式对外宣布:由于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鑫诺二号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 航天业内人士指出,鑫诺二号的太阳能帆版无法打开,自带的蓄电能力将很快用完而无法继续运行。卫星在3万公里的高空,通过地面挽救的余地基本为零,卫星其实已经成了太空中的一颗尘埃。 损失不仅在经济上 还有公众的信心 《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几天前中国航天事业50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鑫诺二号本应是其间的一个热议主题。但鑫诺二号的失事使得原本热闹的舞台骤然冷清。与会者都不愿多说。只是在发言时,有领导简单提到鑫诺二号,但随即表示,卫星事业的发展是不会因此停滞的。 有人喟叹,“这个项目准备了10年了,本来是计划‘十七大’前发射,时间上的要求达到了,但没想到是这个结局。” 近10年来,中国航天的发展十分顺利,不仅航天发射获得极高的成功率,还两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公众不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航天大国,甚至已经成了航天强国。因此,造价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鑫诺二号这次出事,带来的损失不仅是在经济上,还有公众对航天的信心。 《南方周末》引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我们应该给航天事业以更大宽容度。目前国内的卫星发射数量与国外相比要少得多,只占世界卫星发射总量的1%。航天事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产业,国外发射失败的例子也不少。国内发射数量少,所以每发一颗便会有很多人关注,若发射失败也尤为明显,这就会给科研技术人员造成很大压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不久前召开的会议上强调,由于型号任务越来越繁重、技术难度越来越大、队伍越来越年轻、质量与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航天事业固有的高风险特点,个别在研或在轨型号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或故障,给研究院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总0跟贴⇩ |
Gwaiter.com |
谢谢您的阅读 (总0跟贴) 跟贴开始: |